書籍清單
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下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上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經濟史(上) - 侯家駒

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

春秋戰國之重商主義

前因井田制度崩潰及社會階級流動性增大,令人民自由選擇職業及土地使用不受限制。商業大受"利好"刺激,「工商食官」演變為被統治階級認可其權利,如於鄭國子產與商人訂立之誓:

世有盟誓,以相信也,曰爾無我叛,我無強賈,毋或匄奪,爾有利市寶賄,我勿與知...

此為一平等之約。後更有呂不韋等可與國君分庭抗禮的商人。國家政策亦追逐利益,如梁惠王一見孟子即問能有營利之策,吳起仕楚為爭利於天下。此為宏觀之政策藍圖。微觀之政策落實上,以齊國為例:

未也,夫齊衢處之本,通達所出也,游子勝商之所道,人求本者,食吾本粟,因吾本幣。騏驥黃金,然後出令有徐疾。物有輕重,然後天下之寶壹為我用。 (《管子‧地數》)

管仲論齊國的優勢為位處交通要道,須用本國貨幣(因吾本幣),故需運來黃金以兌換之(騏驥黃金),為天下至寶悉入於我。齊國之國策在於追求BOP 的順差。平民方面,市場運作不受限制,人民對市場機能的了解及企業家精神的建立為前所未有,如春秋時的謀士計然說:

積著之理,務完物,無息幣。以物相貿易,腐敗而食之貨勿留,無敢居貴。論其有餘不足,則知貴賤。貴上極則反賤,賤下極則反貴。貴出如糞土,賤取如珠玉。財幣欲其行如流水。(《史記‧貨殖列傳》)

陳舊之貨勿留,以市場供求關係以知價格貴賤,市場不斷發生催生泡沬然後爆破的循環過程,賤買如寶,貴賣如糞,這些道理正正是市場遊戲的規則。白圭之說則為企業倫理:

吾治生產,猶伊尹、呂尚之謀,孫、吳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、勇不足以決斷,仁不能以取予,強不能有所守...(《史記‧貨殖列傳》)

他以政比商,智、仁、勇、強為成功商人不可或缺之倫理,影響後人至鉅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