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魚曰,以先王觀之,則尚德也,昔武王克商,成王定之,選建明德,以藩屏周。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,於周為睦。分魯公以大路大旂,夏后氏之璜,封父之繁弱,殷民六族,條氏,徐氏,蕭氏,索氏,長勺氏,尾勺氏。使帥其宗氏,輯其分族,將其類醜,以法則周公,用即命于周,是使之職事于魯,以昭周公之明德,分之土田倍敦,祝宗卜史,備物典策,官司彝器。因商奄之民,命以伯禽,而封於少皞之虛。分康叔以大路,少帛,綪茷,旃旌,大呂,殷民七族,陶氏,施氏,繁氏,錡氏,樊氏,饑氏,終葵氏。封畛土略,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,取於有閻之土,以共王職,取於相土之東都,以會王之東蒐,聃季授土,陶叔授民,命以康誥,而封於殷虛,皆啟以商政,疆以周索,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,闕鞏沽洗,懷姓九宗,職官五正,命以唐誥,而封於夏虛,啟以夏政,疆以戎索。
封建制度的目的在於保衛周王室(以藩屏周),用什麼人保衛呢,這裡語焉不詳,不過《左傳‧昭公二十八年》裡有更詳細的說明:
昔武王克商,光有天下,其兄弟之國者,十有五人,姬姓之國者,四十人,皆舉親也,夫舉無他,唯善所在,親疏一也。
很明顯,有血緣關係的值得信賴。雖說不論親疏,但結果卻大部份的分封都是給了姬姓人。另外,前朝復辟是周王室最大的心腹之患,故封伯禽、康叔領殷遺民(因商奄之民,命以伯禽,而封於少皞之虛,分康叔以大路),以唐叔領夏遺民(分唐叔...封於夏虛)。西周提防殷商我們可以理解,但為什麼西周連已滅亡了六百年的夏朝也如此害怕呢?這可能是殷商對夏朝遺民的統戰工作做得很好,夏之「懷姓九宗」對商朝仍然依戀。從這段文字中,我們還可以看出封建制度的伸縮性。封國基本上通用西周法則,效忠周王室(以法則周公,用即命于周),但在殷商故地則尊重商之風俗(啟以商政),夏遺民因居住點與戎狄相近,故法制依戎狄一方,尊重夏民之風俗(啟以夏政,疆以戎索),因地制宜,並不行大國沙文主義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