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清單
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下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上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經濟史(上) - 侯家駒

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

西周市場經濟之不發達原因

西周市場經濟之難以發展,主要是由於小農經濟中自給自足的性質,下以一般學生通讀之《孟子‧盡心上》為例:

五畝之宅,樹牆下以桑,匹婦蠶之,則老者足以衣帛矣。五母雞,二母彘,無失其時,老者足以無失肉矣。


衣、食、住這些生活基本需要均能自己供給,不大需要市場通其有無的功能。再加上當時政府對市場運作有很多限制,如《禮記‧王制》所說:


有圭璧金璋,不粥於市。命服命車,不粥於市。宗廟之器,不粥於市。犧牲 不粥於市。戎器不粥於市。用器不中度,不粥於市。兵車不中度,不粥於市。布帛精粗不中數,幅廣狹不中量,不粥於市。奸色亂正色,不粥於市。錦文珠玉成器,不粥於市。衣服飲食,不粥於市。五穀不時,果實未熟,不粥於市。木不中伐,不粥於市。禽獸魚鱉不中殺,不粥於市。


當時市場裡有很多商品是找不到(不允許出售)的。雖說有些限制原意是好的,如保障貨品質量(布帛精粗不中數,幅廣狹不中量,不粥於市。)和確保生態可持續發展(果實未熟,不粥於市。木不中伐,不粥於市。禽獸魚鱉不中殺,不粥於市。),終究是為市場運作添加限制,不相信市場機制會為這些次等貨物作一optimal sorting。在市場中價格是人為所定;當時有賈師一職以師其事:


各掌其次之貨賄之治,辨其物而均平之,展其成而奠其賈,然後令市。凡天患,禁貴儥者,使有恒賈。四時之珍異,亦如之。凡國之賣儥,各帥其屬而嗣掌其月。凡師役、會同,亦如之。(《周禮‧地官‧司徒》)


此文意即貨物在開賣前先給賈師定價以穩定市場價格(辨其物而均平之)。
另外,我們知道封建制度下土地和勞動力是作為被分封之物,不能成為商品。更有甚者,當時人民一如毛時代之中國,缺乏行動自由。下文同樣出於《周禮‧地官‧司徒》比長一職:


各掌其比之治。五家相受,相和親;有罪奇邪,則相及。徙于國中及郊,則從而授之。若徙于他,則為之旌節而行之。若無授無節,則唯圜土內之。


人民於區內遷徙,雖由比長陪同授與他區之比長;如遷往他處,雖有比長發行的旌節為通行證。人民缺乏行動自由,自然不能有效發揮市場之專業分工效果。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