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籍清單
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下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哲學史(上) - 馮友蘭
  • 中國經濟史(上) - 侯家駒

2010年2月3日星期三

南北朝宗教力量的積極效果

雖說此時寺廟因政策傾斜、君主喜好等原因而累積大量財富而致為害經濟,其至少有兩項正面功能。一是提供社會保障。北周宣武帝永平四年詔:

僧祇之粟,本期濟施。儉年出貸,豐則收入,山林僧尼,隨以施給。民有窘敝 ,亦即賑之。

惜寺廟最後卻變為贏利事業。北齊後主武平七年詔:

去秋已來,水潦人饑不自立者,所在付大寺及諸富戶濟其性命。

此外,佛寺亦是典當的始創者,南梁時的情況:

法崇孫彬,彬有行業,鄉黨稱善,嘗以一束苧就州長沙寺庫質錢,後贖苧還,於苧束中得金五兩,以手巾裹之。彬得,送還寺庫。(《梁書‧甄法崇

質錢者,以物換錢。北朝寺廟則似保險倉庫:

大得釀酒具,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,蓋以萬計。(《魏書‧釋老志》)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